聚焦主責主業 優化產業布局 通遼市國資委出資監管企業主業管理辦法正式印發
為貫徹落實2022年9月16日市長辦公會議精神,深化國資國企改革,通遼市國資委圍繞“突出實業、聚焦主業、做精一業”的目標,在充分征求市直部門和國有企業的基礎上,11月23日正式印發了《通遼市國資委出資監管企業主業管理辦法》(通國資字〔2022〕160號)(簡稱《管理辦法》),進一步引導市屬國有企業聚焦主業、做強實業、瘦身健體、提質增效。
一、《管理辦法》出臺的背景
按照國家、自治區和市委、市政府關于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安排部署,市國資委著力推動國有資本布局優化,將11戶一級監管企業整合為5戶,推動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持續深化三項制度改革,組建新通能源公司,解決了國有企業“小、散、亂”的經營局面,推動國有資本向基礎性、保障性、戰略性產業集聚,向重點行業和優勢領域進一步集中。近年來,市國資委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心無旁騖攻主業”重要論述要求,推動市屬企業聚焦主業加快發展,持續培育新動能,但仍存在企業資產結構不合理、歷史包袱沉重、國有資本布局不夠優化、主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等問題。為此,市國資委印發了《關于盡快梳理主責主業的通知》,要求企業立足全市戰略定位和發展規劃,堅持有利于國有資本向優勢產業集中、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和職工隊伍穩定的原則,把優化資源配置、聚焦功能定位、明確主責主業作為深化國企改革的關鍵,立足企業自身功能定位、現有產業基礎和未來轉型升級需要,優選具備資源優勢和基礎條件、具有較強行業競爭力,能夠支撐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業務作為主業,推動資源資產向主業企業、優勢企業、“鏈長”企業集中,聚焦主業做精做強。
二、圍繞《管理辦法》確定主業
《管理辦法》制定過程中,市國資委成立調研組逐戶深入企業實地開展主業調研,按照“一業一企”的發展思路,堅持主業選擇符合國家戰略和產業政策導向、符合市場化轉型發展要求、符合企業功能定位和發展基礎的三大基本原則,依據企業自身功能定位和發展戰略規劃,與6戶市屬國有企業反復認真梳理,確立16項主業,形成了2023年及近期實施的62個支撐項目,明確了企業的發展定位、發展方向和發展重點。結合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相關內容,推動市屬國有企業聚焦綠色煤電鋁及鋁材料產業配套、農產品倉儲及糧食領域綜合管理服務業、全域文化旅游融合新業態、城市更新和公共服務業、現代化農牧業及環境治理業、新能源全產業鏈配套服務等領域,形成涵蓋一、二、三產業和重要基礎設施領域的六大產業集團,切實推動資產資源資金資本平穩有序向主業企業、優勢企業、“鏈長”企業集中,真正實現做強做優。
三、《管理辦法》的主要內容
《管理辦法》共六章十九條,是市國資委第一次就主責主業管理工作專門出臺的規范性文件,除總則和附則這一規范內容外,從主業確定的基本原則和標準、主業確定的程序和報送材料、主業管理重點和全程監管三個方面,明確主業依據什么定、如何定、誰來定、誰來管等一系列具體要求和程序,全面規范,系統明確。
《管理辦法》限定了主業、培育業務的數量,原則上市屬國有企業核心業務不超過3個,培育業務不超過2個,納入核心業務的單項業務板塊總資產、營業收入或利潤總額占企業總量的比重原則上不低于20%。《管理辦法》明確了企業確定主業目錄的申報程序分為預申報、初審、正式申報、核準,并規定市屬國有企業主業一經核定,原則上在規劃期內不作調整。企業根據改革發展的情況,認為確有必要調整主業目錄的,由企業董事會等決策機構研究提出調整理由,可以在重新計算業務占比的基礎上向市國資委申請,按本辦法第十條規定辦理。
《管理辦法》強調了主業核定后的考核監督和責任追究。要求市屬國有企業不定期組織開展主業發展情況分析總結,對核心業務的資產、經營、投入、產出情況進行分析總結,客觀、真實、準確揭示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制定優化調整方案,就發現的問題責令企業及時整改,防控風險。市國資委將依據主業目錄,針對不同類型的企業,合理設置主業經營業績考核指標,實施分類考核。企業聚焦主業,根據分類考核要求形成內部考核責任傳遞機制。
《管理辦法》規定了企業集團內部的主業管理,要求市屬國有企業建立健全企業內部主業管理制度,對擁有實際控制權的下屬各級企業實施全面有效的主業管理,提升主業集中度、發展質量和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