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本人片无码免费,精品久久国产字幕高潮,亚洲一区在线播放,2020亚洲 欧美 国产 日韩

當前位置: 首頁 / 國資資訊 / 區屬企業

內蒙古能源集團答好能源體系綠色轉型的時代命題

發布時間:2025-01-15 09:35:18 來源:內蒙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

當下,碳達峰、碳中和已經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關鍵詞,如何做好“綠色低碳”這篇大文章,讓能源更加清潔高效、綠色發展底色更加鮮明?內蒙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內蒙古能源集團”)積極把握發展大勢,直面挑戰求新求變,多維度構建主營產業可持續發展新生態,以“綠”為底,向“綠”而行,答好能源體系綠色轉型的時代命題。

“綠”動不輟? 從藍圖到現實的突破

2024年11月底,內蒙古能源集團所屬錫林熱電公司憑借在固廢管理和環保創新等方面的卓越表現,榮獲2023年度固體廢物環境管理優秀獎,標志著該公司在環保領域的努力與貢獻得到了環保主管部門和業界的高度認可。該公司于2023年安裝了兩套出力為60T/h的粉煤灰分選裝置,成功投運后,不僅提高了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水平,減輕了地方的環保壓力,還為企業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使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100%,實現固體廢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

這是內蒙古能源集團將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深度融入企業生產經營全部環節的一個縮影。

作為內蒙古自治區直屬大型能源企業,內蒙古能源集團心懷能源安全這一須臾不可忽視的“國之大者”,緊緊圍繞自治區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這一戰略定位,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建立多元、穩定、安全的供應體系,一手抓煤電、煤炭等傳統能源項目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一手抓新能源項目開發建設和技術裝備轉型升級,助力自治區做大做強國家重要能源基地。

在傳統能源保供方面,目前在運在建火電裝機規模達到1671萬千瓦,規模創歷史新高。機組裝備技術水平行業先進,大型超超臨界先進火電機組占比近70%。22臺機組尖峰時段滿格發力、頂格保供,年平均利用小時數超5300小時,日發電量最高達1.93億千瓦時,日均發電量達到1.4億千瓦時。2024年投資11.58億元實施了35個“溫暖工程”項目,新增供熱面積300萬平方米、用戶15萬戶,使供熱能力達到1.1億平方米,供熱面積增至7000多萬平方米。

在大力發展新能源有序替代方面,搶抓國家發展新能源的重大戰略發展機遇,全面落實自治區新能源倍增計劃,加快布局建設大型風電、光伏項目,新能源在運、在建、擬建裝機已超過5000萬千瓦,持續在自治區新能源發電主賽道領跑,新建新能源項目全部采用先進技術裝備。實施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加快推進生態保護、新能源發電、林沙產業互動融合發展,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一舉多贏”。

“碳”尋不止 從理念到實踐的跨越

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既要守住能源安全保障底線,更要提升能源穩定供應“綠度”。依托于自治區煤炭資源、特高壓外送通道以及新能源大基地項目等獨特優勢,內蒙古能源集團加速布局清潔高效煤電項目,著力推動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

2024年,金山三期、準大二期4臺百萬千瓦火電機組全面進入設備安裝階段,其中金山三期項目是國內首臺套百萬級最大雙抽熱電聯產機組,各項指標均達同類機組最好水平;生產用水全部采用城市中水,全廠廢水零排放,配套建設粉煤灰深加工系統,實現固廢綜合利用;呼市金山四期、包頭喜桂圖4臺66萬千瓦火電項目于2024年12月17日開工建設;依托新能源大基地規劃的烏蘭布和4×100萬千瓦煤電一體化項目前期工作有序推進。

內蒙古能源集團圍繞做好降碳減污這篇大文章,通過穩步推進煤電機組“三改聯動”,加快傳統火電廠轉型為環境友好的“綠電廠”,在發揮兜底保障作用的基礎上,全力降低度電煤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不斷提升清潔高效發展水平,實現降碳減污協同效應。

在運的1007萬千瓦火電機組中,55%的機組通過靈活性改造具備深調能力,新建的8臺機組全部投運后,深調能力最高可達80%;年度投資近1億元實施了汽輪機通流改造、高能耗電機升級換代、大功率高壓變頻技術、空預器新型密封、輔機提效等37項新技術應用及升級換代改造;18臺燃煤機組完成熱電聯產改造,供熱面積增長14.8%,燃煤機組綜合效率、資源集約節約化利用水平進一步提升。各火電單位乘著“雙碳”目標落地的東風,傳統煤電已駛上低碳轉型的“快車道”。

追“新”逐“綠” 從量變到質變的躍升

推動能源企業轉型升級,意味著能源供應保障不僅要“跟得上、能滿足”,還要“提品質、增效果”,為實現高質量發展賦能、賦智、賦值,更為綠色轉型提供新的動力。

2020年,國家“雙碳”目標出臺,在中國掀起一場能源革命的“新”浪潮,催生新能源產業加速崛起。2023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同年11月,《自治區新能源倍增行動實施方案》出臺。新能源開啟新征程,新征程激勵新跨越。這一年,內蒙古能源集團以“追風逐日”的發展思維,積極投身建設“光伏海洋”“風電綠洲”和“生態樣板”。

2024年,2000多萬千瓦新能源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分布于自治區8個盟市、16個旗縣、221個村嘎查,東西橫跨近3000公里,項目總占地范圍850余萬畝,這是集團公司發展史上一次性投資最大、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新能源項目。其中,風電項目率先在國內批量化使用陸上最大風機機型10兆瓦風機,光伏項目選用575瓦及以上N型雙玻大功率、高效能組件。全部投產運營后,新能源總裝機規模將突破3000萬千瓦,是火電裝機容量的3倍,年發綠電可達511億千瓦時,節約標準煤1500余萬噸,減排二氧化碳近4000萬噸,相當于種植22億棵樹。

一排排光伏板橫臥山間、熠熠生輝,一座座風機矗立山脊、迎風轉動,將太陽能、風能源源不斷地轉化為清潔綠電……內蒙古能源集團統籌布局、精耕細作,成功打造“風電光伏一體化”產業格局,以及基于防沙治沙、采煤沉陷區治理的解決方案,構建了全方位、多元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的新能源發展格局,標注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新高度。

數智賦能 從試點到推廣的進階

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是關鍵一環。內蒙古能源集團堅持將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產業信息化變革浪潮中爭當“頭雁”。

走進長城發電公司集控室,“智慧電廠”數智大屏映入眼簾。屏幕上,生產指標、運行狀態、設備預警等數據一目了然,輔以大量運用機理模型和網絡神經算法等人工智能技術,助力企業管理效能持續邁上新臺階。在金山三期項目施工現場,由“互聯網+技術”打造的“智慧工地”,通過高空360度鷹眼監控、現場施工人員準入道閘系統、全天候定時定點無人機自動巡航等智能監控防范體系,為整個工地裝上了智慧“大腦”,實現對人、機、料、法、環等全方位的實時監控。隨著傳統火電廠向“數字化—智能化—智慧化”蝶變升級,智慧化場景如雨后春筍般競相涌現。

事實上,“智慧電廠”“智慧工地”只是內蒙古能源集團主動探索科技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路徑的一個寫照。通過數智賦能,內蒙古能源集團積極開展先進高效燃煤發電、煤炭清潔高效轉化、二氧化碳減排和利用等領域技術攻關,加快建設智慧礦山、智慧電廠、智慧供熱、智慧基建,推動傳統能源和新能源協同發展。在烏蘭察布地區建設50萬千瓦“風光氫儲”實驗實證基地,聚力打造國內首個“風光氫儲”全產業鏈實證測試及全生命周期質量監測基地。探索長時儲能和先進技術路線融合發展模式,提升系統電源側調節能力,積極為自治區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先行先試。與院士工作站、大青山實驗室、懷柔實驗室等對接合作,探索柔性引進兩院院士等高端人才,依托高校開展人才培養,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圍繞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和風光火儲氫新型能源供給體系開展先進技術研究,在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消納送出、風光火氫儲多能互補、可再生能源制氫與氫能高效利用等重點領域謀劃科技示范項目,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打造新引擎。

2024年12月17日,1034萬千瓦能源項目開工建設,在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中繼續展現“蒙能作為”。12月31日,2024年最后一天,隨著西蘇100萬千瓦風儲等項目同日成功并網,近2000萬千瓦新能源項目實現“當年開工、當年建成、當年并網發電”的既定目標,助力內蒙古自治區新能源裝機一舉突破1.35億千瓦,提前一年實現新能源裝機超過火電裝機目標,如期完成自治區交給集團公司的新能源項目建設任務。

向“綠”而行,以“質”致遠。內蒙古能源集團將進一步提升整體管理水平,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通過對產業的“深剖精解”,促進含“金”量、含“綠”量倍增,同時對標行業前沿,深化交流合作,推動企業綠色發展提檔升級和華麗蝶變。

附件下載:
請使用CTRL+S保存網頁

(Mac用戶使用Command+S保存)